信用卡不良逆市攀升 京粤两地银保监局发文提示风险
近期密集发布的上市银行半年报显示,信用卡风险暴露有所抬头,总体不良率与信用卡不良呈现初相反的增长态势。广东、北京两地银保监局亦于近期发文提醒消费者警惕风险,并规范银行相关业务。
信用卡不良率逆市攀升
银保监会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二季度末商业银行(法人口径)不良贷款余额2.24万亿元,不良贷款率1.81%,较2018年末下降了0.02个百分点。根据Wind数据显示,今年6月末有连续数据的样本银行信用卡不良率为1.81%,相比上年末上升0.29个百分点。
在五大国有行中,工行、中行均未单列消费贷、信用卡的资产质量。而建行、交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底,建行的信用卡透支不良率1.21%,比去年底上升0.23个百分点;交行同期的信用卡透支不良率为2.49%,比上年底上升0.97个百分点,与此同时,建行、交行的不良率均有所下降。
总体不良率下降而信用卡不良上升的情况同样出现在了股份行身上。半年报数据显示,上半年A股八家股份制银行的不良率,都出现了下降,降幅在0.01至0.13个百分点之间,但部分银行信用卡透支的不良率,却不降反升。
在5家单独披露了信用卡资产质量的股份行中,只有中信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下降,而招行、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平安银行四家银行的信用卡不良率均有所上升。截至6月底,分别为1.3%、2.38%、1.26%、1.37%,比上年底分别上升了0.19、0.57、0.2、0.05个百分点。同期,上述四家银行的不良率,分别为1.23%、1.83%、1.56%、1.68%,比上年底分别下降了0.13、0.09、0.01、0.07个百分点。
北京、广东两地银保监局相继发文
事实上,在经过多年的高速扩张之后,信用卡业务的风险不断聚集。一方面,信用卡持卡群体不断下沉,日趋逼近利率定价边界之外的高风险客群,另一方面,越来越多来自信用卡套现的资金流向平台投资、炒股甚至炒期货, 2018年以来P2P暴雷潮也催生了一大波信用卡不良的生成。
对此,在8月底,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加强银行卡风险防控的监管意见》(以下简称“意见”),13条措施中5条直指信用卡业务。
《意见》中指出,辖内各银行应加强对信用卡大额透支和现金分期业务的资金流向监控,确保个人信用卡透支用于消费领域,不得用于生产经营、购房和投资等非消费领域;同时加强对信用卡小额多笔循环套现还款、境外套现等新型套现风险特征的分析,采取有效措施防范信用风险延期暴露、共债风险向银行集聚以及跨境洗钱等风险。
针对一些银行信用卡门槛有所放松的情况,《意见》明确规定,辖内商业银行应严格执行统一授信管理,对客户名下的多个信用卡账户授信额度、分期付款授信额度、现金提取授信额度等合并管理,不得突破设定总授信额度上限,且“应至少每年一次对客户授信额度进行重检,对于风险程度较高的客户应加大重检频次”,意在从源头遏制信用卡风险产生。
信用卡逾期的抬头也催生了“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产业。广东银保监局透露,近期监管部门收到消费者反映,有“维权人士”,通过微信群、QQ群等进行虚假宣传,误导、怂恿消费者向监管部门、银行投诉,谎称具备“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的资格,提供统一的投诉模板;通过虚构消费者身份取得代理资格,代理消费者“处置”与银行的信用卡债务。
对此,广东银保监局也在官网刊登《关于防范“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的风险提示》,在提示中,广东银保监局介绍,“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行为,不仅扰乱消费者还款计划,而且严重损害了消费者合法权益,主要表现形式有:
(一)收取高额佣金。据了解,代理人往往收取消费者未还款金额10%-20%的佣金,增加了消费者额外经济负担。
(二)增加了还款费用。该行为一般采取拖延偿还信用卡欠款的方式进行,从而导致消费者需承担逾期滞纳金及罚息。
(三)个人征信系统留有不良记录,形成信用污点,对消费者后续申请银行贷款、买房、买车、就业等方面造成负面影响。
为此,广东银保监局提醒消费者不要因为信用卡逾期而听信“代理处置信用卡债务”的宣传,以免导致更大的损失。
信用卡逾期问题,添加微信号:
回复“信用卡逾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