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透支背后的过度消费风险
当前,信用卡消费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借助信用卡处理和解决日常生活乃至生产发展中遇到的消费补缺、资金支出。在加速推进市场化进程中,在不断深化和拓展的消费市场领域,作为时尚金融产品的信用卡,其功能特征、使用方式、规范要求、风险防范等都有哪些注意事项。
近年来,年轻消费群体消费理念转变,超前消费意识和意愿越来越强烈,一方面,他们有及时偿付的能力,敢于设置预期目标,超前消费;另一方面,随着市场多元化发展,居民的消费需求呈现明显升级趋势,特别是对住房、汽车、出国旅游等大宗消费产品的需求,不断催生着信用卡市场发展势头向好。
为了快速发展客户,这些银行建立了直销队伍,多则数百人,少则四五十人。其中,以中信银行发展势头最为强劲,三年时间,该行信用卡发卡达40余万张,而交通银行、光大银行,仅信用卡业务对全行的利润贡献度就超过了40%。正是有了这样的利益空间,很多股份制银行纷纷看重信用卡这项业务。
截至2018年9月底,全区16家商业银行共发行各类信用卡约510万张。随着信用卡业务竞争逐渐激烈,一部分客户群被分流,由此引发了信用卡“钱包位置”之争,即哪个银行的信用卡优惠多、力度大,便成为消费者首选使用的信用卡。
目前,很多居民都申请了多张信用卡。信用卡在支持居民日常小额消费、大额非住房消费方面具有其独特的便利性,但不支持投资、理财等方面的使用。近年来,一些银行信用卡的发放倾向于消费群体下沉,从表面上看,似乎带动了消费市场,刺激和拉动了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性,但如果不控制规模,盲目追求发行数量,即“过度授信”,必然会留下隐患。据央行发布的《2018年第三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显示,我国信用卡逾期半年未偿信贷总额880.98亿元,环比增长16.43%。对比之下,在2010年,这一数字仅为76.89亿元,8年增长了10倍以上。
信用卡一般有50天左右的免息期,有人就是利用这段时间投资赚钱,简单来说就是利用银行的这笔无息贷款去做投资。投资人不需要本钱,投资期限一到,本金归还银行,利息揣入自己囊中,如此反复操作,发财岂不是指日可待?然而,“空手套白狼”的买卖并不好做。
近年来,互联网新型金融产业蓬勃发展,利弊参半。互联网金融,本质上做的是银行业务,但实质上存在管控危险,如2018年上半年P2P陷阱大量爆雷,让许多新型中产阶级损失惨重。
银行信用卡持卡人王某原为银行职员,收入可观。2014年10月,王某在行办理了一张信用卡,额度为3万元。随后,他先后在7家银行办理信用卡,总额度为60余万元。2017年,王某开始向多家网贷公司、P2P平台借款用于投资及炒股,产生巨大亏损,于是,他只能通过信用卡套现偿还欠款,最后因资金链断裂,各家银行信用卡全部逾期。各银行催收无果,以涉嫌信用卡诈骗罪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分局经侦大队很快将王某抓获,其对所犯罪行供认不讳。
2016年,国家银监会出台监管互联网金融制度,实现银行托管。但鉴于互联网属性,监管出现诸多漏洞,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线上线下监管的手段、方式、标准不一样,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的肆意发展对银行信用卡业务造成很大影响。目前,政府部门运作的金融联网平台正在做上线准备工作,届时,所有专业银行的一切支付都将进入这一管控体系,并通过网线连接到一起,做到信息共享共用,最大限度防范各类风险。
与此同时,整顿、防控、严惩信用卡违约现象势在必行。由于这方面工作程序繁杂、难度大,单靠银行本身显得力不从心。为了更好地服务广大信用卡客户,维护信用卡良好的市场发展环境,银行实行“人性化”的催收策略:架构完善的信息支撑体系,前置信息功能,做到预防先行;催收必须依法依规,坚决杜绝恐吓、暴力等行为;信用卡一个账单的周期是30天,银行给予3天的宽容周期;对于信用卡逾期一个月的,利用电话催收,随后通过律师事务所发放法律催收卡;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可分别对待,通过协商减免或分期偿还;对于恶意透支、恶意拖欠、隐匿消失者,通过执法部门采取强制措施。
在此,告诫广大年轻人,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要避免过度消费,切勿被网贷套住,用信用卡还网贷,造成恶性循环,成为“卡奴”;一定要在正规的金融机构办理信用卡,要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理性消费、合理消费、正确消费。
信用卡逾期问题,添加微信号:
回复“信用卡逾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