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呗分期发生业务调整 支持绑定信用卡分期支付
近期,花呗分期业务进行了调整,推出了一款名为“花呗分期聚分期”的产品。该产品支持用户在使用花呗分期时通过绑定信用卡分期付款,目前花呗分期聚分期只对部分用户开放。
根据产品信息,花呗分期聚分期服务可在淘宝、天猫等100多个行业和上千万个免息产品之中使用,未来还将开放更多的使用场景。花呗分期首次引入信用卡,意味着花呗分期的整体额度将更高,除了已有的自营花呗额度,还包含信用卡额度。
花呗分期向银行开放,为信用卡绑定交易打开了空间。这一让步的动机,可能是蚂蚁被整改的苦衷。
花呗拥抱信用卡
花呗分期聚分期服务协议显示,在使用花呗分期付款的场景之下,花呗用户在购买商品或服务时,可以使用华北分期付款的信用卡分期付款功能。花呗分期功能支持的信用卡范围将根据花呗的业务发展和发卡机构的合作情况进行调整。
从本质之上讲,花呗分期聚分期是一种集合银行的信用卡分期服务。用户可以设置分期付款的付款优先级,或者在花呗分期付款金额不足时,使用聚付款服务启动信用卡分期付款。
花呗分期聚付款服务由发卡机构独立国家审批。信用卡发卡行将根据用户的支付条件,通过支付宝快捷支付发出的指令,决定是否分期付款。
利率方面,聚分期属于花呗分期下的聚合分期产品,花呗分期的免息产品也可以享受信用卡免息分期。对于非免息商品,分期付款产生的手续费由开证行确定。还款方面,用户需要在发卡机构提供的分期还款次数之内。
按照发卡银行指定的还款计划还款,未来除支持信用卡分期之外,花呗分期还可以提供其他信用分期渠道。由于刚刚上线,花呗分期只支持上海银行信用卡。据知情人士透露,上海银行在消费贷款领域非常活耀,特别是与部分消费金融公司、互联网金融机构合作开展信用支付业务,经验比较成熟期,不排除华北与上海银行的合作是一次深度的业务探索。
此外,花呗分期聚分期目前只支持线上场景,线下分期只能使用花呗分期的专有产品。过去,支付宝只支持信用卡绑定,其分阶段场景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现在分阶段的业务对银行开放,证明蚂蚁在监管规则的指引之下正变得更加对外开放。
与监管博弈
本次产品调整相比,花呗以往较为保守,只注重流量的实现。去年,花呗还推出了配额快速收费服务,这是一项由花呗和余额宝联合创建的服务。当用户将资金转入余额宝并锁定时,花呗额度就会按照余额宝金额1:1的比例提升。
由花呗动态调整而来,在支付端,花呗在原有面对面消费的基础之上增加畅花包付费和增加服务。用户打开昌华套餐时,在商户不支持花呗收款的场景下,也可以使用花呗支付单次消费150元超过的费用。到目前为止,花呗打通了线下支付的整个场景。
在消费信贷方面,花呗多样化了花呗生态,通过一般授信额度、分期专用授信额度、快速充值授信额度、月供、信用凭证等衍生产品,增加了花呗授信额度。用户获得额度之后,可以在花呗线上线下支付场景之中使用,账单厚度也会相应提高。同时,随着花呗贷款余额的增加,利息利润、分期手续费和手续费也会增加。
无论如何变化,花呗在自营体系之内总是会有所调整,但花呗分期的本质却发生了变化。这样,银行就打开了花呗分期付款的场景,并对淘宝、天猫等消费场景的渗透抱有希望。从这个角度看,蚂蚁的业务闭环似乎打开了,交易竞争变得更加公正了。
在调整业务的同时,面临着艰难的整改。去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管理局将督促和指导蚂蚁集团落实金融监管要求,公平竞争和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按照市场化、法制化的原则,规范金融业务的经营和发展。
在蚂蚁整改业务之中,微贷科技业务是重中之重,特别是以花呗贷款为载体的消费贷款业务。截至2020年上半年,蚂蚁集团消费贷款规模超过1.7万亿元。这部分业务杠杆过低,交易简单,监管难以渗透。根据监管要求,这部分业务必须去杠杆化,纳入监管。
直到蚂蚁消费金融成立,花呗、借贷和保释作为一个整体纳入监管,然后才会有一个主体承担。6月末,蚂蚁消费金融获批开业,按照整改方案,应承担蚂蚁旗下两家小额贷款公司的业务。就目前蚂蚁消费金融的注册资本而言,不可能全然承接,但蚂蚁消费金融不会全然接受。毕竟,在一个全然规范的体系之中,贪心只会伤害自己。蚂蚁未来很可能会将优质资产转移给蚂蚁消费金融,这项工作仍将由花呗、借呗承接。
根据监管要求,蚂蚁集团应在蚂蚁消费金融开业半年之内完成“花呗”“借呗”品牌的整改工作。整改之后,“花呗”“借呗”将成为蚂蚁消费金融公司的专属消费信贷产品,而其他金融机构借助蚂蚁集团提供的数据信息发行的消费信贷将不再标注“花呗”“借呗”名称。
虽然蚂蚁集团的流量变化不能全然依赖蚂蚁消费金融,但支付宝平台可能会有更余的消费贷款产品,但是花呗和借款只是发生变化的主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蚂蚁集团来说,它仍然是变现的重要平台。
从花呗阶段开始,蚂蚁不懈在流动性和风险间找到平衡点。
信用卡逾期问题,添加微信号:
回复“信用卡逾期”
相关推荐: